十五世纪加里曼丹岛上的苏丹国王,死后怎么葬在大明永乐朝?

十五世纪加里曼丹岛上的苏丹国王,死后怎么葬在大明永乐朝?

浡泥国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北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陵前有龟碑背负"浡泥国王恭顺王墓碑"。神道两侧分列石像生,自墓冢以南是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夫、石马和石柱各二,保存较好。其墓园环境幽静、林木苍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数十个品种的上千株树木环抱着陵墓。从陵区正门通往陵寝的神道呈弧形,神道两侧是两两相对的石雕像,庄严而肃穆。

浡泥国王墓前现有神道碑一块,卜有碑跌。从陵区正门通往陵寝的神道呈弧形,神道两侧是两两相对的石雕像,庄严而肃穆。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其规制和常见的明代功臣墓一样。

浡泥国王安葬南京后,其墓历经600年历史风云,几度兴废。从清末到民国,已经无人知晓。

在文献记载中,浡泥国王墓的地点也不详细,只记载"葬之安德门外石子岗",地方史志上的记载更为简练,只写"葬在石子岗"。民国时期,南京学者曾想寻找浡泥国王墓,在雨花台南郊一带多方搜寻,终因范围太大,最后也是遗憾而归,并感慨:"遗迹皆渺不可寻"。

明初至今,历经多场战乱,浡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就连附近的村民也不知其墓主身份,只根据墓前石人的脸部高鼻梁、拱嘴唇、有八字胡翘起的形象,称其为"马回回坟"。1958年5月,文物工作人员在东向花村进行文物普查时,经村民们指点,在乌龟山南麓,发现横卧荒草乱石中的一群石刻,龟趺及神道碑(残断)雕刻的艺术风格与明初功臣徐达、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断为明墓。

后又发现在土中的断碑,碑身宽1.09米、厚0.30米,残长1.09米。碑文中依稀可辨"永乐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国王去中国"、"体魄托葬中华"、"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等字样,经普查人员查阅《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明代胡广撰写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其内容完全一致,始知这座墓是十五世纪加里曼丹岛上浡泥国(即今文莱苏丹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的墓葬。残碑现经修复竖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

进入墓道,两旁排列着石刻:石望柱已毁,仅存柱础;马及马官各一对,石羊一对,长1.6米,高1米,宽0.53米;石虎一对,武将一对,享殿仅存柱础。

浡泥国王墓自1958年发现后,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和考证,从而将这一具有中外交往史料价值的文物,从历史的尘埃中抢救出来,公布于众,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麻那惹加那乃的后裔及文莱国的官员、商人、学者先后组团到墓地凭吊、祭扫。(文图 若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上一篇: 《CarX街道》联机办法
下一篇: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