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的“走廊”地理

科普|中国的“走廊”地理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走廊”一词

用来形容连接两个或多个地区

便于通行的狭长地带

我国地形多样,地势复杂

有着许许多多的“走廊景观”

众多“走廊景观”中

尤以五条民族走廊最为出名

今天地理君带你走进中国的五大民族走廊

藏彝走廊

在横断山脉深邃的褶皱里

贡嘎群峰间掩藏着一条人间仙境

这就是藏彝走廊

位于川、滇西部及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域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和岷江六条大江

自北向南奔腾而过

形成了诸多以江水为路径的天然河谷通道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期

这一区域植被丛生、森林茂密

自古以来

众多民族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

多年前,中国著名民族学家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

“藏彝走廊”这一历史和民族区域概念

横断山区

“藏彝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

东临四川盆地

其中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尤以藏、彝两族居多

这里曾是一条迁徙通道

如今走廊中的各族居民

很多都是古羌人的后裔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期

羌人在漫长历史中一直没有停下迁徙的脚步

战国中后期

黄河上游的一支羌人部落为避秦国的锋芒

首先举族南迁

到了南北朝

进入中原的羌人就逐渐被汉族同化

除了羌族人与汉族人的沟通之外

藏彝走廊中的羌人

还演化出了怒族、傈僳族、纳西族

一些则与苗瑶民族融合

发展成了景颇族、阿昌族和独龙族等少数民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7期

木楞房

这是藏彝走廊上的传统民居

“云南十八怪,盖房木头垒起来”

说的便是它

木楞房多为长方形

木有多长,屋就有多宽

院门正对面为一幢平房,称正房

是院落的主要建筑

这种房子不仅就近取用木料

备好料后建造起来也快捷

冬暖夏凉,很是舒适

生活在藏彝走廊的纳西族人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生活

因为野生的鸡生活在树上

所以他们搭设的鸡舍

也高悬于屋檐之下而不在地面

武陵走廊

武陵走廊北至大巴山

南到雪峰山

它夹在四川盆地与两湖盆地之间

乌江、沅江、酉水、澧水、清江

五条大江是其间重要的五条通道

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

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自古就是中原文化

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隐居在这片山地,偏安一隅

既避开了与汉人农耕文明的冲突

也为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条件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2期

“武陵走廊”的提出

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

为什么云南和贵州少数民族众多?

是因为有“武陵走廊”

和“藏彝走廊”的存在

前者沿着巫山、武陵山的一道道河流

从东北向西南延伸

后者沿着横断山的一条条大江

从西北向东南运移

两者相汇于滇黔

这应该是云南与贵州

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原因

清江,“武陵走廊”的五大通道之一

苗疆走廊

西南地区的另一处民族走廊

位于喀斯特地貌遍布的贵州省

所谓“苗疆”是对苗族人民世代

聚居生活地方的统称

而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湖南

湖北西部、四川东南部

贵州大部以及云贵高原的广阔区域内

苗疆长城

以贵州为中心的苗疆走廊

最初是一个民族迁徙通道

这条线路经过遵义地区时

受到川渝汉族南迁的影响

并未直接西进

在滇东地区转向西北的昭通

从该地进入云南并向滇东南方向发展

由于贵州境内东西横亘的苗岭山脉

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所以古代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迁徙移动的过程中

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贵州

造就了这一地域的极为多样的民族文化

苗疆走廊的咽喉之地梵净山

川黔湘交接处的苗疆地区

自秦汉开始就设有郡县

虽然设置了郡县管辖此地

但苗疆地区的动乱并没有停止

直到明朝增强了对于西南广大地区的掌控

沿用了前代遗留下来的

经过湘西苗疆贯穿贵州全境

直达云南的“黔中通滇孔道”后

才得以平息动乱

逐渐地这条线路形成了独特的“苗疆走廊”

进一步促进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河西走廊

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

南依祁连山脉

北靠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

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武威市、金昌市

张掖市、嘉峪关市、敦煌市沿线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长普遍不足100千米

局地甚至只有几千米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

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9期

河西走廊的形成

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由于受到印度次大陆的碰撞而缓缓隆起

逐渐形成地球上最高

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

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逐渐隆起

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

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河西走廊南端的天然屏障祁连山

自然的原因创造了这条独一无二的走廊

古代的人们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

两千多年来,这里战事频发

胜利的一方都会极大地利用河西走廊来发展经济

中原的丝绢、铁器、漆器、瓷器

及耕作技术、建筑技术等输往西域

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

汉使或商贾从西域带来了葡萄、苜蓿、马匹

胡桃、胡麻、胡豆、香料等物产

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促进了中西方商贸文化交流

各国互派使者往来

民间商业活动也逐渐增多

南岭走廊

南岭走廊

作为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走廊

它是岭南和中原之间

经济、文化互动的传统通道

一座接一座山的南岭

在我国广东、广西的北部等地

有一系列由西向东平行的山岭和山地

由越城岭、大庾岭等5条主要山岭组成

因此南岭又称“五岭”

其实南岭并不是什么巍巍高山

它或形成低谷走廊

或形成构造断裂盆地

总体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

但它的山路十分崎岖

气候也异常炎热

竟也成为两广与中原交往的天然障碍

秦朝的南征大军正是兵分五路

正是由这些山间孔道南下并进入岭南地区

南岭走廊秦汉古道广荫亭

不过南岭虽是天阻

同时也是很多河流的分水岭

如湘江和漓江

它们都有支流发源于南岭

而且两者之间仅隔一座山岭

只不过一条向北流入长江

一条向南流入西江后汇入珠江

因此只要将两者相连

岭南与中原的联系会更紧密

古蜀道冲破天堑秦岭

将关中与巴蜀相连

和古蜀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便是南岭走廊

秦始皇率先完成了突破南岭的捷径

将岭南与中原相连

这就是能翻岭、能爬坡的

中国第一条运河——灵渠

由于灵渠地势选择上的优点

至今依然是跨越南岭

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人工河道

中国形形色色的民族走廊

有的因自然地势兴起

有的因人文因素诞生

它们担负着民族发展的重任

不论它们的使命如何

都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End

原标题:《科普|中国的“走廊”地理》

阅读原文

← 上一篇: 友塔游戏内推
下一篇: 有道精品课怎么样,我的亲身经历 →

相关推荐